農業產業化通過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和示范引領,實現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與銷售以專業化、規模化、系列化、品牌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進行產、供、銷融合,形成一體化的運營體制和運營機制,構建成一個產業鏈。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是解決國內從業人員老齡化,區域發展不均衡、農業附加值低的必然途徑。
一、農業產業化是什么意思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它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這種經營模式從整體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加速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二、農業產業化特點
1、市場化: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的起點和歸宿。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改變傳統小農經濟自給自足、自我服務的封閉狀態,其資源配置、生產要素組合、生產資料和產品采購等依靠市場機制進行配置和實現。
2、區域化:即農業產業化農副產品的生產,在一定區域內相對集中,形成比較穩定的區域化生產基地,防止生產布局過于分散,管理不便和生產不穩定。
3、專業化:生產、加工、銷售、服務專業化。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資源利用率、農產品商品率等,只有專業化才能實現。尤其是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基礎的農副產品生產,要求組織小而分散的農戶,進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在保持家庭承包責任制穩定的基礎上,擴大農戶外部規模,解決農戶經營規模狹小與現代農業要求適度規模之間的矛盾。
4、規模化:生產經營規模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必要條件,其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只有達到相當大的規模,才能達到產業化的標準。農業產業化只有具備一定規模,才能提高輻射力、動力和競爭力,提高規模效益。
5、一體化:即生產銷售一貫,貿易工農一體化經營,有機結合農業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后環節,形成龍型產業鏈,各環節參與主體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附著、興衰、命運共同的利益共同體。這是農業產業化的本質。
6、集約化: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活動應符合三高要求,即科技含量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高,利潤高。
7、社會化:即服務體系社會化。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一體化的各組成部分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信息、技術、資金、物資、經營、管理等全過程服務,促進各生產經營要素的直接、緊密、有效的結合和運行。
8、企業化:即生產經營管理企業化。不僅農業產業的領導企業應該是規范的企業化運營,其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為了適應領導企業的工商業運營規劃性、規范性和規范性的要求,應該從傳統的農業向規模化的設施農業、工廠化的農業發展,加強企業化的經營和管理。
三、農業產業化發展趨勢
農業產業化是適應市場競爭和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推進農業產業化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1.拓寬融資渠道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逐步升級,農業也將逐步轉化成為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型產業,這意味著農業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資金支持,從而化解農業產業化的資金“瓶頸”制約,為推進農業產業化提供資金保障。健全農業多元化投資體系,加大財政資金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支持力度,合理規定財政支農支出增長比例,確保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并通過專項資金、農業發展基金、貼息貸款等方式,重點支持龍頭企業和基地的發展。要引導工商企業、吸引外資企業投資農業,工商企業和外資企業進入農業,不僅可以緩解農業資金的問題,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營銷網絡、企業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來提高產業化經營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當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
2.培育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要以“名、優、新、特”產品開發為目的,從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名優產品入手,對那些資源優勢最突出、經濟優勢最明顯、生產優勢較穩定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育。通過良種擴繁等方式加快發展,樹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產業,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推進農業產業化必須發展農業規模化,建立農業生產基地,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從而形成區域化發展、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形成群體優勢。